close

大稻埕最經典風景「南街殷賑」 畫家郭雪湖傳記《望鄉》回味老台灣
By 自由娛樂, ent.ltn.com.tw查看原始檔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已故台灣前輩畫家郭雪湖,1908年生於台北大稻埕,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的畫家之一,其繪於1930年代的膠彩畫作品〈南街殷賑〉,描寫大稻埕迪化街霞海城隍廟口節慶熱鬧景象,不僅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回憶,也是現在文青咀嚼回味的文化地景,畫作則是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鎮館寶之一。
甫獲行政院文化獎的謝里法以台灣美術史架構撰寫小說《紫色大稻埕》,即以郭雪湖的一生為軸改編成同名電視劇。此外,郭雪湖的次子郭松年也耗時4年整理撰寫了《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於上週發表,收錄了大量且珍貴的歷史照片、寫生稿、手稿、報導剪報、書信等相關文獻資料,共計13萬字、350張圖,堪稱當今最完整的郭雪湖傳記。
《望鄉》從日治時期、戰後在台時期、旅日、旅美時期,依時間序安排,將郭雪湖藝術創作與生命歷程重新探索,郭松年表示,這本書真實展現了父親生平原貌,從早年的努力、壯年的意氣風發,到晚年對於台灣美術缺席的遺憾,可以感受到畫家身處異國的鄉愁。其實不只大稻埕,郭雪湖早期為台南、淡水等所做的畫作也深藏對故鄉的愛與關懷,透過《望鄉》,也為台灣歷史留下寶貴的人文風景。


西貢故事館: 郭雪湖---「南街殷賑」---一位日本人不一樣的繪畫鑑賞 - https://goo.gl/EDfJzw

郭雪湖「南街殷賑」

另一幅「南街殷賑」 (1930),則展現出強烈的生命力。 場景為孕育郭雪湖的迪化街,以「霞海城隍廟」的祭典 ,描繪出色彩豐富熱鬧的景緻。 直式的畫作下方描繪往來行人的千姿百態,強調熱鬧街景。左右則為迪化街現代化的西式建築。精心設計的「蕃産内地みやげ」「蓬莱名産 竹細工」「新高バナナキャラメル」等色彩鮮艷的文字招牌,更充滿了南國熱情的迷人畫卷精心設計的招牌。右下角的本土寺廟, 則與異國文化互相交融。

根據後來看到的解說,這幅畫是加入了作畫家的想像力所產生的作品。實際上,街屋原是兩層樓高的建築 ,三層樓的部份是畫家在作畫時增建出來的。牆壁上畫有原住民傳統藝匠的招牌設計, 則是參考資料及商業名鑑所描繪而成。 這幅作品, 彷彿是滿溢著郭雪湖對大稻埕感情的萬花筒。

=======================

2016-12-22_215731  

郭雪湖(1908年4月10日-2012年1月23日[1][2]),本名郭金火,是台灣日治時期中重要的畫家之一,也是台灣膠彩畫的先鋒。曾與陳進、林玉山並列為「台展三少年」[3]。
郭氏〈原名郭金火〉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二歲時就喪父,由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就讀,被導師發現具有繪畫方面的才華,而開始指導他學習藝術。在校期間郭雪湖的美術、工藝才華出眾。1923年公學校畢業後,至台北州立工業學校就讀土木科。
後來郭氏發現與志趣不合,就讀一年後中輟退學,在家自修畫。1925年,當時十六歲的他,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雪溪畫館」門下學畫習藝。蔡師多才多藝,是當時有名的職業畫師。「雪湖」之名即為蔡雪溪所命。他並為郭氏教授其描繪觀音、帝君等神像及裱褙的技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的大門。
藉著自己的才華、努力與機運,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舉辦,原本沒沒無名的三個年輕人: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為東洋畫部的三位台灣人畫家,有「台展三少年」之稱,一時聲名大噪。
影響郭雪湖一生重要的人物還有日籍畫家鄉原古統。郭氏欣賞鄉原的作品,後來相識並建立了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鄉原曾力勸郭雪湖要做一位職業畫家,郭氏也記取此話,一生獻身藝術,連師大系主任教職都加以辭退[4]。郭雪湖是一位勤跑圖書館及自學成功的畫家,他曾說:「我的繪畫求精,不求多。」
曾創辦全臺第一所經由教育局正式立案通過的「雪湖美術教室」,培育兒童繪畫創作。其間提倡培植美術人才,激發孩童對創作之熱忱,並意在建立優良美術環境及形塑社會審美之共感,發揮積極作用。
曾加入東洋畫會「栴檀社」、「麗光會」,對於推展臺灣美術運動之貢獻為結合畫友成立東、西洋繪畫兼容的「六硯會」。「臺陽美展」成立後,曾擔任多年東洋畫部評委。戰後初期,受聘為長官公署諮議,與楊三郎等人籌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擔任「台灣全省學生美術展覽會」審查委員及「台灣全省教員美術展覽會」顧問等,1952年由教育部派遣至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國際博覽會。1964年郭雪湖離臺赴日,研究考察,期間亦演變個人創作,並曾赴泰國、菲律賓、印度、中國大陸、美國完成多項系列大作,與國際接軌交流,多次海外展覽,可謂極具國際觀的藝術家。[5]
其夫人林阿琴女士亦為畫家,曾為鄉原古統的學生,畢生支持並成就郭雪湖創作。其子女在藝術教育及文學領域各有成就及影響;其長子郭松棻為文學家,長女郭禎祥深耕國內外藝術教育,三女香美、次男松年均長畫藝。
2007年郭雪湖以九十九歲高齡獲得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6]。由於郭雪湖長年旅居美國,因此由四位兒女回台代表出席。同年的「郭雪湖百歲回顧展」,展出郭雪湖的重要作品。2010年,台北至善藝文中心策畫「台展三少年──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展[7]。
作品
松壑飛泉 1927 紙‧水墨 162 x 70 公分
圓山附近 1928 絹‧膠彩 91 x 182公分
南街殷賑(大稻埕) 1930 絹‧膠彩 134 x 195 公分
萊園春色(霧峰) 1939 紙‧膠彩 223 x 149 公分
農家朝(八斗里) 1940 紙‧膠彩 56 x 85 公分
大城遺跡(泰國) 1955 紙‧膠彩 67 x 89公分
塔山煙雲(阿里山) 1956 紙‧膠彩 73.5 x 96 公分
燒岳初秋 1959 紙‧膠彩 81 x 100 公分
燈台濤聲(日本千葉縣犬吠崎) 1960 紙‧膠彩 54 x 70 公分
峽谷溪聲(太魯閣) 1978 紙‧膠彩 51 x 45 公分
江山晨霧(桂林) 1978 紙‧膠彩 46 x 50.7公分
古廟秋月(潮州) 1979 紙‧膠彩 59 x 73 公分
群山煙雲(優勝美地) 1981 紙‧水墨 63 x 72 公分
古都秋月(台南) 1982 絹‧膠彩 60.5 x 72 公分
林間積雪(匹茲堡) 1982 紙‧膠彩 45 x 52 公分
霜朝(舊金山) 1982 紙‧膠彩 45 x 53 公分
橋畔城市(金山大橋) 1983 紙‧膠彩 74 x 93 公分
月照大峽谷(鳳凰城) 1984 紙‧膠彩 114 x 74 公分
三彩船 1986 絹‧膠彩 47 x 52.5 公分
雪村(匹茲堡) 1986 紙‧膠紙 64 x 78 公分
灕江月夜 2002 紙‧水墨 44.5 x 50 公分
影視作品
2016年 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由李辰翔、楊烈飾演。


閱讀-咬筆撕衣郭雪湖作畫壓力大
By 許文貞,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5日, 2018
郭雪湖之子郭松年,在《望鄉》書中分享他對於父親的印象和生活點滴。(趙雙傑攝)
2012年過世的台灣膠彩畫大師郭雪湖,1930年創作《南街殷賑》,把全台北的熱鬧都畫進大稻埕,也為大稻埕的發展留下歷史見證。他的小兒子郭松年近日為父親立傳,以家人角度寫下當年甘苦,「很多人以為他是大畫家,日子過得應該很不錯,其實他曾經一幅畫都賣不出去,仍然堅持創作,用畫筆養活一家人。」
賣不出畫 脾氣很暴躁
郭松年在《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中回憶父親,「他是日式嚴父,小時候我們都會怕。父親的畫室在閣樓,當時他的畫在台灣愈來愈難賣,脾氣很暴躁。我們只要聽到畫室裡有劈哩啪拉的聲音,就知道他在撕東西,甚至會撕內衣,最好不要去打擾他。」
郭松年高中時,決定赴日求學,和當時在日本畫畫的父親同住,「6年相依為命,和父親很親近,才知道他的辛苦。他過世後,家人們整理他的東西,發現他的畫筆筆桿都被他咬爛,可見他壓力多大。」
創雪湖派 奠藝術地位
郭雪湖生於1908年,童年家境清苦。他在畫壇成名早,19歲就和林玉山、陳進入選首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被稱為「台展三少年」,之後更連年獲得首獎。他的特色是用膠彩畫細密畫,帶起一陣眾人仿效的「雪湖派」風潮,在日治時期獨樹一格,奠定了藝術地位,更是台灣畫派的先驅。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畫壇掀起「正統國畫論戰」,日治時期被歸類為「東洋畫」的水墨、膠彩畫畫家備受打擊。郭松年表示,後來看父親的日記才知道,當時他十分鬱悶,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坐上公車四處晃蕩,到心情平復了再回家。
顏料未乾 急著找買主
郭雪湖於是決定歸零,赴日遠走他鄉,郭松年隔年也到日本讀高中,與父親兩人同住,「父親沒在日本念過書,其實很難打進日本藝文圈,多虧親戚牽線,甚至經濟壓力大到連顏料都還沒乾就急著要賣畫。」
郭松年回憶,那6年多虧父親每天教他、為他講解日本生活要注意的事,「假日的時候,他會準備好便當,一早就找我去上野公園的美術館。雖然我記得的不多,卻非常珍惜那些回憶。」

父親掛念故鄉 立傳了遺願
By 許文貞,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5日, 2018
1964年,56歲的郭雪湖為了生計,離開故鄉台灣,到日本尋找創作機會,沒想到這一別就是23年,1987年才因為辦展覽,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小兒子郭松年表示,晚年郭雪湖心裡最掛念的,就是當年沒有留下來,繼續為台灣美術界付出,「父親畫過日本、中國大陸、歐洲和美國,但他最思念的還是故鄉。」
郭松年目前旅居香港,也趁這次傳記出版回台,走訪一家人住過的南京西路故居,如今是一間咖啡店,可惜郭雪湖童年在大稻埕的住處已經找不到,「可能住址重劃過,號碼不見了。」
郭雪湖一家人都在藝文圈,妻子林阿琴也是畫家,大女兒郭禎祥過去長年在台灣投入藝術教育,大兒子是已故小說家郭松棻,三女兒郭香美、小兒子郭松年也是畫家。
然而一家人常年四散各地,70年代時,郭雪湖在日本發展,郭松棻、郭禎祥、郭松年在美國求學和工作,林阿琴和其他女兒們在台灣,聚少離多。直到1971年,郭松棻因投入保釣運動,鑽研左派思想,被政府列為黑名單,全家人才移居美國團聚。
郭松年回憶,面對當年四散的家人,郭雪湖褪去了「嚴父」形象,「那時父親很常寫信給我們,字裡行間充滿關愛之情。他總是鉅細靡遺的描述三餐煮了、吃了什麼,讓我們知道他有照顧好自己,不用擔心他。」
郭雪湖過世後,郭松年整理、研究父親的遺物,發現他的遺願是希望有一本傳記,「於是我綜合自己和父親在日本生活的經驗,加上家人曾經講過、寫過與父親相關的文字,以及父親曾經留下的日記、手稿,寫出外人不知道的郭雪湖。」


 

    全站熱搜









    離婚見證人

    彰化離婚證人高雄離婚見證人







    台北結婚證人桃園結婚證人新竹結婚證人台中結婚證人高雄結婚證人嘉義結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bramwy2386 的頭像
      abramwy2386

      傲然屹立

      abramwy23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